温眉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页
目录 | 设置
下一章

二十九章(2 / 2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先将藕浆倒入布袋中,随后加入清水反复冲洗,赵氏一边洗一边挤压着布袋,将藕浆水从布袋中过滤出来,一直到滤出来的水变得清澈便算是完成了洗浆这道工序。

接下来就是漂浆。

将藕浆先放在一旁沉淀一会儿,再隔上两三个时辰搅动一下,搅动三四次后,静置放在一旁。等到第二天,藕粉已经沉到盆地了,将上面的浑水倒掉,再倒入清水,将盆地凝结在一块的藕粉捏散搅拌,再重复之前的动作:静置,搅动,静置,换水。

直到上层的水变得干净清透才算是漂洗好了。

要想做出来的藕粉更白净,就得多进行几次漂浆,这样才能彻底将藕浆里的残渣漂洗出来,藕粉也就越白。

最后将白净的藕粉从盆地抠出来,放到簸箕里进行晾晒,这样藕粉就算完成了,之后只需将晒干的藕粉捏碎成粉末状密封保存即可。

别看制作藕粉就这么简单的几道工序,但耗时却很长,断断续续她家也花了四五天的功夫才将它弄好。

剩下的藕渣她也没浪费,加入一些小麦面和成糊状,捏成一个个藕丸子,再用手压扁,烙成一张张焦黄的藕饼,香的虎子连连吞口水。

……

自从徐老爹看到大河的水量减少时,心里就一直在捉摸着一件事,和村里几位年长的老人几番商量后,还是决定在山里修建几处蓄水池,这也是为了以防万一,谁也不知道这干旱还会持续多久,一年还好,要是两年甚至三年呢?

到那时食物是存够了,但要是没有水,人一样也活不下去。

这不是件小事,是一项大工程,需要和村里人商量后才能行动。

这不,所有人又一次聚集到石坝上。

“大河还有这么多水,怎么可能就干涸了。”有个汉子提出质疑。

“我在山里生活了三十几年,我还从未见过大河干枯过。”

“就是,修蓄水池不是浪费大家时间嘛,现在多打一些猎物才是最重要的。”有人立马附和道。

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,有人认为没必要,有人同意修,两拨人互不相让。

一位杵着拐杖的白胡子老人突然叱道:“一群毛头小子,你们懂个屁!谁说大河没枯过,回去问问你家老爹,早在五十年前大河就干涸过一次。”

刚才出声的几个年轻汉子纷纷扭头看向自家老爹。

几个上了年纪的汉子立马瞪了瞪自家憨儿子,谁让他们乱发言的。柏叔也是,他们那个时候还是小孩,哪能记得这么清楚。

徐老爹继续说道:“大家也听到柏叔说的话了,修蓄水池也是为了以防万一,谁也不知道老天什么时候下雨,不愿意参与修建的,村里也不勉强。”

“只是到时候大河要真是断流了,没有参与修建的人家是不能去蓄水池里打水的,大家好好想想。”

大家马上又开始交头接耳了起来,不过这次再没人出声反对了。

刚才还反对的汉子立马怂了,这谁敢保证干旱还要持续多久,到时候别家有水喝,就他家没有,他媳妇和老娘肯定第一个挠他。

立马大声喊道:“我愿意加入!”

吼完后,自家媳妇和老娘看他的眼神也和蔼了许多。

慧娘家当然是跟着徐老爹的决策走,再说修蓄水池也是为了大家好,关键时刻没准还能救大家一命。

在村里人的一致同意下,全村的汉子纷纷开始忙碌了起来。

大家上午趁着太阳没那么晒的时候抓紧干活,下午就进到树林里打猎,这样修蓄水池和打猎两不误,也能避免中暑生病。

徐老爹先安排村里的汉子们将小河的水储存起来。

他们用泥巴筑起临时的河堤将小河沿着中游位置截断,接着村里的妇人和汉子们一块用锄头、铲子开始挖泥巴,再用箩筐将挖出来的泥巴堆到小河的另一端作为堤坝,一切能使上的工具纷纷用上,连村里的小孩也四处跑动着给自家的亲人送水。

花了四天的功夫大家伙才将小河挖得足够深足够宽,堤坝也用泥巴和砂石筑得高高的,留出一道排水口,水塘就算完成了。

才注入里面的水混着泥沙显的十分浑浊,还需沉淀一段时日才能使用,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家的生活,大家取水仍是在小河的上游处,只是洗衣服略麻烦些,不能再在河边洗了,需要单独打水出来浆洗。

妇人们这样浆洗了几天也都适应了。

修完水塘,徐老爹带着村里的老人进山寻找适合修建蓄水池的地方了,除了要方便蓄水,还不能离村子太远。
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